为中德农业合作持续贡献青年力量
金秋十月,正是分享丰收喜悦的时节。
近日,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德国农业协会共同实施的德国青年农业实用人才来华项目成功举办。13位从事农业领域工作或研究的德国青年在北京和江苏盐城完成了为期8天的交流考察活动,带着满满的收获依依不舍地返回德国。
“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我们访问了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走进了中国乡村,交流了动物养殖、植物保护等多方面经验,也体会到了中国人的热情与温暖。”这是德国农业协会国际项目、人才项目主管康斯坦茨·比克特(Constanze Bickert)的感受,也是13位德国青年共同的心声。
01 去田间地头,看见最真实的中国乡村
本期项目中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虽然或多或少都曾了解过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但真正深入中国的田间地头进行参观考察时,眼前的景象还是令他们耳目一新。
走进京东植物工厂,多个品种的生菜整齐种植在一字排开的架子上,人工LED光源、物联网技术、水耕栽培等使其实现了全年无休的生长采摘。京东植物工厂负责人罗敏玲表示,除了为客户提供预定蔬菜业务,工厂还在承接儿童研学活动,以拓宽营收渠道、扩大影响力。
“我的家乡位于德国西南部的主要蔬菜产区,那里土壤条件好,我们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在耕地上耕作。京东植物工厂这种水耕栽培模式在我的家乡并不常见。”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学生詹尼克·卢克·赫克尔(Jannik Luk Heckel)说,“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与扩张,可耕种土地越来越有限。在我看来,水耕栽培能够利用更少的土地种植更多的蔬菜,未来有可能被我的家乡所使用,以促进蔬菜生产。”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全村土地由集体农场统一经营,标准化管理。学员们先查看了上茬种植优质小麦、下茬种植饲料玉米的1200亩生态用地,随后来到窦店农机队了解农机使用情况,然后参观肉牛养殖中心和屠宰加工基地并交流经验,最后走进工厂实地观摩有机肥料制作过程。
学员们在东台市五烈镇无人化农场查看水稻长势
在江苏盐城,学员们跟随第十届中德农业周日程,考察了大丰区荷兰花海、东台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体验了豆浆制作,品尝了特色美食,感受了中国农文旅发展融合与智慧农业新实践。
“我感受到了农业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我认为这非常有趣!”德国巴斯夫集团农业解决方案部新业务开发与生态系统经理汉娜·麦尔(Hannah Mayr)说,“这让我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深刻思考植物保护是如何与整个农业领域紧密相连的。”
02 勤交流研讨,探索生态农业实施良法
除了实地观摩考察,德国青年们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深入交流,学员之间也积极分享自己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实践。
中国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给德克尔农场(Decker GbR)牛场奶业生产经理托比亚斯·雷默斯(Tobias Reimers)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而在德国,只有2%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生产效率高。我想,德国可以向中国学习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方式,而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
“在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交流时,我了解中国农业大学已经与我的大学建立了长达40年的合作关系,目前双方共有13个研究所在不同项目上开展着密切的合作研究。回国之后,我会给我的教授、朋友讲述我在中国的见闻,并推广我们的人才交流项目。”詹尼克·卢克·赫克尔告诉记者。
康斯坦茨·比克特在法兰克福郊外的一个家庭农场长大,如今本职工作之余也一直在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我们会首先种植鹰嘴豆、扁豆等供人类食用的豆类作物,然后种植小麦等作物,这样豆类作物能为小麦提供氮和其他营养物质,以保证其健康生长。”她介绍道。
在京东植物工厂,学员们认真了解水耕栽培模式
雷欧·皮特·西格(Leo Peter Seeger)是德国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学大学农业学士,同时在面积400公顷的霍夫·西格(Hof Seeger)家庭农场工作。“我们在农场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以节约电力,种植小麦、玉米和甜菜。其中,部分农作物用于饲养4500头猪,而猪粪和废弃的作物则用作沼气发电的原料。”他说,“许多其他国家的农业从业者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至今,我们已接待了来自中国、韩国、加拿大、匈牙利、越南、尼日利亚等二十余个国家的农业技术人员。”
“在我看来,生态与农业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并非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工作,而是怀揣着让地球变得更好的愿景,致力于维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这才是我选择成为一名农民的原因。”兰施特农场(Ranscht GbR)农场主利昂·兰施特(Leon Ranscht)说。
03 筑稳固平台,促进中德青年长远交流
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于2015年启动,迄今已成功举办9届,120余位中国农业青年和70余位德国农业青年参与项目,160余家中德农业企业、农场、高校及研究机构为项目提供支撑。学员通过项目获益良多,并为两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中德农业合作持续贡献力量。
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姜瀚原是2019年项目学员,曾在德国考察并实习。“对于项目组织方而言,我可能只是众多学员中的一员,但对于我们每个学员而言,项目却是一辈子可能仅有一次的宝贵经历。”姜瀚原说,“我认为人才培养是中德农业合作项目中性价比最高的项目之一。项目结束后,中方与德方的学员们仍保持着持续的交流,并且存在着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的可能性。”
学员们参观窦店村化肥工厂
“对于在农业企业工作、但有着商科背景的我而言,这是一段令人惊叹的经历。”拜耳集团作物科学事业部战略分析师马可·多连加(Marco Dolenga)告诉记者,“我认为,德国的一些农业知识和技术恰好能够为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与中国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建立共识,成为德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梁,切实帮助中国农民。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对中国市场进行了调研,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对市场的分析,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应对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在邀请其他学员和中国朋友来汉诺威国际畜牧展参观我们公司的展位。我们保留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够在未来保持联系,相互学习。”EFS(Euro Feed Services)饲料与动物营养公司技术销售经理克里斯蒂娜·库克(Christina Kuck)说。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曹海军表示,“项目的结业并非终点,而是更多合作与成长机遇的新起点。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将在中国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带回德国,为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希望学员们能够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分享各自的经验成果,共同巩固并深化合作关系,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愿与中国共同努力,将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发展成为一个双方合作稳固、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我也期待着能与中国项目实施方一道,推动项目朝着更有利于双方的方向发展。”德国农业协会国际项目负责人弗雷德里克·蒂普(Frederik Tipp)说。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董家琛 宫宇坤